(人民网)野外实践调研融思政 生态保护修复做先锋
2023-08-29 发布:[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吴涛 15
编者按
每年暑假,全国高校成千上万支社会实践队伍从校园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田野乡间、基层社区,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红色寻访、科学考察、理论宣讲、乡村支教、行业调研、基层服务……广大学子带着发现和探索的目光,身体力行,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体察国计民生,增长知识才干,锚定人生方向。人民网特别推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约请高校师生讲述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悟。
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都会组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调研团前往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和中煤平朔矿区进行野外实践调研。学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生态保护修复行业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野外实践调研内容包括露天采矿工艺、矿区重建生态系统状况、复垦耕地质量、搬迁安置区居民满意度、植树造林工程等。在每个野外实践调研点,带队教师都会给学生留相应的问题,随后带着学生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包括现场测量、对象访谈、问卷调查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带队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还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讲解之中,让学生在野外实践调研过程中能结合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践行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调研团
在右玉县实践调研期间,学生们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和丰碑,深受右玉精神的鼓舞。大家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修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胸怀人民福祉,切实当好右玉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方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露天采矿现场,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要进一步优化“剥-采-运-排-复”一体化露天采矿工艺,实现生态减损型开采,尽量减轻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通过研制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使损毁土地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重建,并能高质量的演替。
在生态修复区,带队教师领着学生们现场观察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恢复的情况。生态修复区的林地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稳定,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系统高质量的演替,同时复垦新增的耕地也为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生态修复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了复垦地的高效利用。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调研团师生与村民交流
在采矿搬迁安置区,学生们在带队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对象访谈与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实地的调查,学生们了解了不同批次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就业安置、教育医疗及养老等,认真分析了不同批次失地农民相应补偿的差异。
每年暑期野外实践调研结束后,学生们都收获颇丰。学生们认为,通过暑期实践,既能看到触目惊心的采矿土地损毁,也能看到生机盎然的生态修复区;既体会了民生百态,也感悟了右玉精神。大家更加坚定了传承地质报国精神、争做生态保护修复先锋的责任与使命,纷纷表示要继续做好“两山论”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为国土空间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