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红色“1+1”|土科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赴延庆大吉祥村开展共建活动

2025-09-12     发布:[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吴涛    25

在党建引领下,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于8月28日赴延庆区四海镇大吉祥村,与村党总支联合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学校2025年红色“1+1”工作部署,深入践行“问需结对、向专发力、以实求效、唯新不破”的十六字方针,是贯彻落实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大抓基层,夯实战斗堡垒”的重要举措。学院党员教师胡业翠、付薇、王洁随行指导,“学村史、访民情、研产业、谋规划”四维联动贯穿活动主线,聚焦乡村振兴需求深化党性教育,为大吉祥村注入专业动能。

 

 

大吉祥村史馆:探秘乡村振兴路

支部深入大吉祥村村史馆,村党总支书记葛良以老照片、旧农具和口述史为素材,系统讲解村庄从“荒山秃岭、靠天吃饭”蜕变为“国家森林乡村、京郊网红打卡地”的历程,重点介绍了大吉祥村作为四海镇“共生社区”发展模式试点单位的创新实践,通过引进企业资本、培育民宿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餐饮品牌、开发农产品与景观资源,结合民俗文化活动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成功推动集体经济实现显著增长。葛书记着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生态存折”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基础,由此引导全体党员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学在深处悟回信 炼在实处淬党性

活动中,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乡亲们的回信精神,体悟总书记对基层民生与生态保护的殷切嘱托,并实地参观1947年该村第一批党员秘密入党处,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红色革命历程,在追寻隐蔽战线英雄足迹中淬炼忠诚担当的党性本色。

  

在实地调研环节,党员们分组入户,与村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围绕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宅基地使用意愿及产业发展诉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同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图斑核查,识别违规占用行为,为村庄规划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随后,在精品民宿“大树与猫”主理人刘明丽与林业高级工程师闫海霞的带领下,党员们考察了大吉祥村“森林康养+精品民宿”产业集群核心区,参观中草药谷和四季花海等生态资源,深刻体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时代内涵,精准锚定土地学科服务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专家赋能一线 擘画振兴新篇

本次共建活动有效构建了校地协同平台。支部与本科生国土空间规划实习团队首日联合开展实地踏勘与调研,依托该工作基础,由我院胡业翠教授特邀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国土整治中心郧文聚研究员,于次日(8月29日)赴大吉祥村现场,为实习团队及村党总支提供专项技术指导。

 

 

党建专业深融合 红色基因活传承

支部构建“书记领航、党员践行、育苗筑基”的传帮带机制,在本次红色共建实践中形成梯队化感悟:

 

本次红色“1+1”共建活动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的融合。走进大吉祥村,我们通过村史馆的实地学习,从村庄蜕变历程中真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沉浸式VR党史体验,让我们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坚定了理想信念;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交谈,让我们把专业知识用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党建+专业”融合,锤炼实干本领,为首都乡村振兴奉献务实创新的青春力量。

—— 支部书记 姜雨彤

 

此次红色1+1活动,让我们在大吉祥村的土地上触摸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村史馆里的老物件、村领导口中的往事,勾勒出大吉祥村与长城相依相生的岁月——长城守护着家园,村民们也用世代的坚守守护着长城的故事。而午后花海的绚烂,则是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绽放的活力。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读懂了“红色”背后的历史厚重,更看到了乡村振兴中“1+1”的合力与希望,激励着我们在学术钻研与服务社会中践行这份坚守,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为党组织增添光彩,让这份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支部党员 王珂

 

近日我有幸跟随党支部前往北京市延庆区大吉祥村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村史馆,村史馆自地下负一层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层而上,直至新时代篇章,让我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历程与初心使命。在走访过程中,村民们希望有更多青年力量参与村庄建设,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农村的发展需要科技赋能与青年担当。随后我们参观了“四季花海”,我也感受到良好生态保护的成效。作为土管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加坚定了要把专业所学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支部积极分子 吴贺

 

 

 

此次活动开创了“党性教育+专业实践+乡村服务”的融合范式,切实推动了“党员受教育、支部得发展”的阶段性成效,为实现“群众得实惠”的长期目标奠定基础,提供了可落地的“土科方案”。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将以此为起点,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在首都大地上书写“把论文写在田野深处”的青春答卷。